今天这篇文章,我想从传统的外语学习方式,和更为科学的方式之间,做个对比。那么,我们来看看今天的问题:如果是零基础的话,一般老师会教大家如何开始
英语学习呢?
1 搭建语法框架
这是中学的语法框架,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按照这种方式去学习语法的话,会感觉到割裂,陷入语法的汪洋大海。但是,没有一定的语法基础,又谈不上进一步学习外语。
2 单词基础要打牢
提到背单词,相信没有几个人会觉得轻松的。这种机械记忆的方式,对成年人来说的确很痛苦。但是单词浩如烟海,英语学习对词汇量的要求又非常高,如果不进行积累式的单词背诵,一个人很难在外语学习上突破。
既然背单词的确很痛苦,那么就选择有奖励机制的方法去背单词吧。比如,有些单词背诵软件,会打卡,根据你的学习情况每天都有一个进度条,测试通过的话,还会有积分奖励等等。至少通过这种方式,能让你的单词背诵过程多一点成就感吧。
3 训练阅读能力
具备了语法基础,单词基础,就可以开始阅读了。相信各位在初高中,也包括大学,做过无数的阅读题吧,这其中老师教的方法,包括看题干到原文中找问题啊,选项的蒙猜啊,文章大意的猜测啊等等,不一而足。
4 提高听说能力
听和说是不可分割的。对人来说,学习外语,很难有良好的外语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尽量多去提高听的能力。大家还记得自己在听力课上的表现吗?大部分同学都非常认真,努力地去听,可是仍然发现自己的听力水平差强人意。所以人学英语一般都学成了哑巴英语,开不了口,也听不懂。
以上就是一般老师要求零基础的学生进行的学习过程,当然还有老师让背课文的,或者其他方法,就先不提。
但是,语法是很散乱无章的,如果专门去学习语法,将会陷入语法的汪洋大海,千头万绪,不可自拔。
而背单词,很少听说有人真正喜欢背单词的,大部分不过是苦中作乐罢了,机械记忆其实非常痛苦:大家看卓别林《摩登时代》拧螺丝就知道,人长期机械地做一件事,会丧失很多创造力和生命力,因为人的本质就不适合流水线的东西。
当然,大家还不至于零基础,只不过基础不那么扎实,或者放弃外语的时间太长了。那么,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人,我们该如何进行外语学习呢?
在以前提到过克拉申的输入假说:
克拉申认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 comprehensible input ),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这就是他著名的 i 1 公式。i 代表习得者现有的水平, 1 代表略高于习得者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根据克拉申的观点,这种 i 1 的输入并不需要人们故意地去提供,只要习得者能理解输入,而他又有足够的量时,就自动地提供了这种输入。
4
根据此理论,外语听力推荐两个方向:
首先,在听力能力很低下且没有方向的实话,尝试去听写。在的执教过程中发现,大部分人的听力都无法做到正确辨音,更谈不上理解整体意思了。所以在听力学习过程中非常痛苦,反反复复,放弃。为了让大家少走弯路,建议大家尝试听写。且听写的材料,必须是比现有的阅读水平低上一个或两个等级的,是可理解的材料,这样才能在听写的过程中,逐步进步。
第二,在对词汇、语法、句子结构等了解甚少时,请大家去阅读。有的人会认为,阅读太痛苦了,要查好多单词啊。正确的阅读方式是,找到类似《书虫》,《黑猫》这样的分级读物,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相应的等级,用阅读的方式逐步提高。在其中,你会学习到语法、词汇、惯用法等语言知识。
为什么并不推荐专门去学习语法或者背诵单词,也不太建议背诵课文呢?
因为大家普遍对这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感到痛苦,它是违心理机制的。
当然万事有例外,我就有一个学员特别沉迷背诵课程,已经背诵到新概念3了,但是这方法对大部分人不适用。
大家还记得小时候上语文课的情况吗?自己的体会是,每次发完课本之后,我都通读下来,里面的故事读的津津有味。可是老师一开始上课,教语法,教词汇,做句子分析,特别是语法部分,主谓宾定状补,很多人都叫苦不迭,学习效果并不好,其实这些东西即使弄清了,又怎样?没弄清,又怎样呢?我们发现,语文学的好的,必然是那些阅读量大,而非课堂听讲认真的学生。
我以前也提到过,情绪机制对人的影响很大,外语学习过程中更是如此。机械的学习各个部分,会破坏语言本身的美感和连贯性,而将真实的、丰富的语料给予学习者,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不过在英语学习的初期,适当的学习语法,再加上单词的记忆,也是很重要的一环,但是我们要尽量将这些过程,嵌套进语料里面,这样进行学习的效果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