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书法基础入门之后,面临着更艰难的问题,就是如何脱帖的问题。从帖里走出来,既提炼出所学帖的精华,又有自己的风格。笔法不可能形成风格,结字是风格形成的原因。正如赵孟頫所说:“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则千古不易。”
我们看看同是二王一路的米芾同赵孟頫、王羲之结字的差别。
米芾《张季明帖》
赵孟頫《归去来辞》
米芾特别强调势,从开篇第一个字就以大开合拉开序幕,所以这个“余”字的倾斜结构特别明显,而赵孟頫的“余”字就稳重和周正。我们从这些墨迹上就能读到书家的性格特征,所以后人笑话米芾的字拿腔作势,对不喜欢米的人来说是造作,对喜欢米字的人来说是率真。
可见,结字体现了书家审美取向。
米芾《李太师帖》
王羲之《二谢帖》
比较两个“谢”字,王羲之儒雅的静气更胜一筹。内敛和外放的微妙差别,风格就会相差巨大。
我们在学习中可能会面临如下几个阶段:
1、学习没有方法,死临帖,找不到规律,一脱帖大脑一片空白。
2、
电脑集字可以应付比赛,不能展示真实水平。
3、“人工智能集字机”只能作为过渡阶段。很多人用大把的时间死记硬背,能写不能变通,A和A'的关系,不能脱化。
4、在明理后变通,方可杀出一条路来。
针对如上问题,胡老师讲结字第二课——破立之法。
在上节课中,胡老师以《书谱》为例,讲解了结字的规律,可以说是找规律,立规矩,但是,艺术是不能死搬教条的,在掌握规律的基础上必须要“破”,求新求变,不至于雷同,才可另辟蹊径。所以,老师反复强调,要明白书写的道理,而不仅仅是“规律”。
一,首先要明白结字的变化。在前边的一篇文章《用结构的方法学圣教序》里,讲了王羲之一个“而”字的写法,粗略的找了找就有十八个之多,要思考为什么这样写,怎样随着章法而变。
胡老师说:米芾是研究结字最到位的,所以找了米芾字帖里常见的“有”字做分析。
首先要看到书写习惯没有变化;点画形质随着通篇的风格调整,或用方笔或用圆笔;“月”的两条横变成两点分割内部空间,变化的原则是不均分,不居中。
看看这个“真”字是否也一样呢?!
二,明白结字的道理。
我们先弄明白何为“结”,何为“构”。结的意思可以理解为“交叉,打结”的意思,像“打蝴蝶结”。哪些字是这种形呢?比如“木”,“米”等字,有交叉集结的地方。“构”是搭建成的框架。像“目”“日”这种字。一般来讲,结的字外放,构的字内收,如果这两种类型的字放在一起,也是按照这种规律组合,如“相”字。
分类讲解:
1,上下结构
“盖”字上下两部分位移,营造有动势的平衡。
避免中正不偏,所以“书”整个字倾斜。
“贤”下边的“贝”取侧。
总的来讲,要营造动感中的均衡,不能对称式平衡。
字形越长越倾斜,以《寒食帖》中四个长笔画的字为例。
2,左右结构
下齐上不齐或反之。
舒展和局促的对比。
3,包围结构
内白的空间远比黑区重要。
有密不透风的地方,必须有疏可跑马之处。
内白的形状是灵动的。
只有明白了道理,才会灵活运用“镶嵌”、“错位”、“留白”等方法。
三,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每个字可以理解成人的行走坐卧;也可以理解成大千世界;也可以理解成风马牛不相及的事。
我们可以把石筋看成是“大家”二字,也可以把字想象成大千世界。
倪和军老师写的“望岳”二字,“望”字的两个点是点睛之笔,像楚楚可怜的小孩,而“岳”字则像挥舞着胳膊,穿着长裙,火冒三丈的妈妈。说是夫妻的话也很形象。
四,搜尽奇字、险字、好字打草稿。
一人一道眼,审美不同,则变化万千。
五,带着好奇的眼光和爱心去寻找每一个字。
书法不是教出来的,是看出来的。读帖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书写水平的高低。
在结字的变化中,有人强调“个性”之美,有人强调“共性”之美。个性过了就成了丑,共性过了就成了俗,唯有在两者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方可形成鲜明的特色并和观者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