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_xian
返回返回 教育头条

汉语中的这些词汇都来源于佛教 汉语学习

学习经验 汉语

2018年11月15日 13:42:22
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中国文化带来了数万条词语,而让你想不到的是,有学者做过专门研究,就在我们日常用语中大约有 30% 的词汇都来自佛典,可我们琅琅在口却习焉不察,日用也浑然不觉。好了,接下来就把你们的时间交给我,咱们一起去看看吧。
现在
语出《俱舍论》卷二十 " 有作用时,名为现在。"
方便
语出《法华经》" 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妙法。"
胜利
语出《药师经》" 何但念药师琉璃光如来一佛名号,便获尔所功德胜利?"
利益
语出《华严经》" 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
皆大欢喜
" 皆大欢喜 " 原为佛经结束语中的习惯用语。如《维摩诘经 嘱累品》:" 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又如《法华经 普贤菩萨发品》:" 一切大会,皆大欢喜,受持佛语,作礼而云。" 谓参加法会的大众听佛讲经说法后,都感到身心愉悦,无比欣喜。" 如入宝山空手回 " 语本《心地观经离世间品》:" 如人无手,虽至宝山,终无所得。无信手者,虽遇三宝,无所得故。" 此中 " 宝山 ",比喻佛法宝藏;" 信手 ",比喻对佛法的信仰之力。有手,才能入山探宝而回,同样,有信力,才能得到佛法的真谛。佛法的实践以 " 信 " 为前提,分信、解、行、证四个阶段。好比入山取宝,必须用手。
刹那
梵语 "Ksana" 的音译。佛典中 " 刹那 " 指 " 时之极微者 ",即非常短的时间。" 刹那无常 "、" 刹那生灭 "、" 刹那三世 " 等也是佛教用语。现在人们还常用 " 一刹那 "、" 刹那间 " 等词。
现身说法
佛教宣称释迦牟尼能显现出各种各样的形象,向不同的人讲说佛法,是为现身说法。后来指以亲身经历为例证,对人进行解说或劝导。现身的意思已经由显现人身变为亲身经历。
抖擞
很难想象,该词原是佛教头陀(dhata)的别称。所谓抖擞,就是僧人修持的一种苦行。修苦行的僧人,能断除对饮食、衣服、住处等贪着烦恼,就像去掉衣服上的灰尘一样。
心无挂碍
挂碍即牵挂。原为佛教用语,指内心没有任何牵挂。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有:"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群魔乱舞
据说释迦牟尼佛坐在菩提树下入定的时候,魔王波旬率领众魔千方百计地来捣乱、搔扰。佛陀不为所动并降服众魔,魔王只好率领群魔退去。与魔王的斗争,事实上就是与 " 自我 "、与 " 心 " 的斗争。战胜自我,这是全世界最难的事,而佛陀做到了。
大彻大悟
彻底的觉悟,达到 " 不生不灭 " 的地步,属于大菩萨的境界。现在连我们凡人也可以使用这个词了。
海阔天空
唐代大历年间,禅僧元览在竹上题诗:" 大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 表达了禅宗自由自在的广阔胸襟和活泼的禅机。后改变为 " 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
三生有幸
三生,佛教指前生、今生、来生;有幸,形容极大的幸运。三生都很幸运,形容运气、机遇极好。
前因后果
因是能生,果为所生。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这就是佛教讲的因果关系。
作茧自缚
自因自果。苦果、逆境,都是自己的恶业所招致,不必怨天尤人。
自作自受
自己造下的业因,由自己承担后果。
早知今日,悔不当初
今日之果是当初之因的延续。众生在尝到苦果之后才 " 悔不当初 ",而菩萨深明 " 因果 " 之理,终无懊悔。故曰:" 众生畏果,菩萨畏因。"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比喻做了什么事,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出自《涅盘经》:" 种瓜得瓜,种李得李。"
生老病死
佛教认为,人生所必经的四种痛苦,也称为(果报)四相。
愁眉苦脸
" 愁眉 " 是古代一种化妆术。" 苦脸 " 源于佛教。佛教认为人生就是个苦海,并称人的脸形天生就是一个 " 苦 " 字:双眉是草字头,两眼与鼻子合成中间的 " 十 " 字,嘴下面是 " 口 ",加在一起就成了一个 " 苦 " 字。
习气
指现行的烦恼历久而形成的种种积习。
烦恼
指能扰乱心性的因素。人的根本烦恼就是贪、嗔、痴三毒。
尘缘
指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因六尘是心的所缘,能染污心性,故称尘缘。
差别、平等
在佛学上,这是两个相对的概念。" 差别 " 指事物的差异、不同,针对平等而言,是妄念的反映。舍离差别之见,才能达到开悟境界。如众生平等,怨亲不二,即是无差别境界。而所谓 " 平等 ",并不是抺煞现象上的种种差别,而是不去执着这种差别。
心猿意马
指躁动散乱之心如猿猴攀援不定,不能专注一境。意则犹如奔马,追逐外物。心猿意马之心乃是妄心,佛家把心猿意马视为修道的障碍。
痴心妄想
指愚蠢荒唐、不能实现的心思和想法。痴,佛教又称为 " 无明 ",是贪、嗔、痴三毒之一,为一切烦恼之源。不明是非善恶的污染之心,叫作 " 痴心 "。
家贼难防
佛教以色、声、香等六尘为外六贼;以眼、耳、鼻、舌等六根为内六贼。家贼即内贼。
盲人摸象
为《涅槃经》卷三十二所载的一则故事。比喻对事物只有片面的了解,就妄下结论。
镜花水月
镜中花、水中月,常用来比喻虚无缥缈的东西。《景德传灯录》卷十四载:" 三界六道,唯自心现。水月镜像,岂有生灭?"
爱河
爱欲浸染人心,使人溺没而不能自拔,故喻为爱河。苏轼有诗云:" 欲平苦海浪,先干爱河水。"
欲火
形容情欲炽盛如火。《楞严经》卷八详示,其业因、业相、业果皆如猛火。
婆心
即 " 老婆心 " 之略,源出禅门。有些禅师诲人不倦,絮絮叨叨,犹如老婆子饶舌,丛林中称为 " 老婆心 "、" 老婆禅 "。今演为 " 苦口婆心 "。
解脱
佛教指脱离妄想烦恼的束缚,脱离生死轮回的痛苦,获得自在无碍。
别具只眼
另有一番独特的眼力与高超的见解。" 只眼 ",慧眼,第三只眼——天眼,顶门具眼也。
一尘不染
色声香味触法,是眼、耳、鼻、舌、身、意所认识的六种境界。因为它们能够染污人的情识,故称六尘。不被六尘之中的任何一种所染污,就是一尘不染。
一丝不挂
原是佛教用来比喻人没有一丝牵挂。出自《楞严经》:" 一丝不挂,竿木随身。" 现在指人不穿衣服。
一刀两断
语本《五灯会元》卷十二:" 一刀两断,未称宗师。" 意思是,虽能干净利落地判断是非邪正,但未能圆融一体,和光同尘,也称不上 " 宗师 "。现比喻干净利落。
一厢情愿
源自佛教《百喻经》。说一个愚人到都城里游玩,爱上公主,相思成疾,几至命危。现指单方面的愿望和计划。
一笔勾
破除一切尘缘。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袾宏(莲池大师)写了七首《一笔勾歌诀》:" 五色金章一笔勾 "、" 鱼水夫妻一笔勾 ",合称 " 七笔勾 "。勾是涂去之意。" 一笔勾 " 即 " 一笔勾销 "。
味同嚼蜡
指修行人清心寡欲,淡于世味。语出《楞严经》:" 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同嚼蜡。"
割爱
爱是贪欲的别名,位列三毒之首。有爱便有嗔,爱嗔相激,增长惑乱。而世俗的爱,只是虚妄、不净、自私的贪爱,只有断爱、离爱、割爱,才能获得觉悟。
自欺欺人
佛经中以犯妄语者为自欺欺人,五戒之不妄语。
臭皮囊
皮革制成的袋子,比喻人身。" 臭皮囊 " 这句俗语源于《四十二章经》:" 天神献玉女于佛,欲以试佛意、观佛道。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以可诳俗,难动六通。去,吾不用尔。天神愈敬佛,因问道意。佛为解释,即得须陀洹(小乘初果)。" 佛把天仙美女视为盛满污秽之物的皮袋子,这叫做 " 不净观 ",专用以破除淫欲。
世界
指有情众生所住的国土。佛教《楞严经》云:" 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 佛家语中 " 世 " 即是时间," 界 " 是空间," 世界 " 所指的就是整个宏观宇宙。" 世界 " 成为常用语后,所指的只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一弹指
我们现在形容时光短暂常用 " 弹指一挥间 " 这个比喻。" 弹指 " 是佛教中的一个时间量词,出自于印度梵语。《僧只律》上解释说:" 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名一弹指,二十弹指名一罗预,二十罗预名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 另外," 弹指 " 也是捻弹手指做声的动作,它原本是印度的一种风俗,用以表示欢喜、赞叹、警告、许诺、觉悟、召唤、敬礼、诅咒等。
当下
佛教用语,人能活着和感觉到的只有当下。当下就是现在的这一刻。
晨钟暮鼓
为举行法事时集众而用的法器。唐宋以来,我国各大寺院多在佛殿两侧建钟鼓楼用以悬挂钟鼓。因而晨昏撞钟击鼓已成为中国佛寺的一种传统。

觉悟
" 觉 ",梵语为 bodhi,鸠摩罗什译作 " 道 ",玄奘译作 " 觉 "。佛家以开悟智慧会得真理为 " 觉悟 "。现在指政治上的认识水平。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语本《景德传灯录》:" 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空中楼阁
比喻修行者应筑好根基,循序渐进。
醍醐灌顶
" 醍醐 " 是从牛乳中反复提炼而得到的甘美食品,喻无上法味(最高教义)。" 灌顶 " 原来是古印度新王登基时的仪式:取四大海之水装在宝瓶中,流注新王之顶,象征新王已享有统治四海的权力。密宗沿用此法作为僧人升任阿阇黎(规范师)时的仪式。佛教典籍中用以喻灌输智慧、佛性,除却疑虑,从而心地清凉。
心心相印
心者,佛心;印者,契合、符合。禅宗谓不立文字,不依言语,直以心印心,故曰 " 心印 "。现指心与心互相契合,形容彼此的心意完全一致。
伸手不见五指
我们现在用来形容光线暗。其实,它本是佛教用语,出于《续灯录》卷七:" 伸手不见掌。" 这句禅语的意思是:悟道的人见一切事物,不加以主观的虚妄分别与憎爱,因为一切事物在本质上是平等不二的。
当头棒喝
禅门认为佛法不可思议,开口即错,动念即乖。为了打破学人的迷执,不少禅师用棒,或用喝,作为施教的一种方式。
天花乱坠
佛教传说佛祖讲经,感动天神,天上纷纷落下花来。现形容言谈虚妄、动听而不切实际。
天龙八部
原为佛教用语,指佛经中常见的 " 护法神 "。诸天和龙神为八部众的上首,故称。后被金庸用作书名。
小品
本属佛教用语。鸠摩罗什翻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将较详的二十七卷本称作《大品般若》,较略的十卷本称作《小品般若》。可见," 小品 " 与 " 大品 " 相对,指佛经的节本。因其篇幅短小,语言简约,便于诵读和传播,故备受人们的青睐。
智慧
梵语般若(Prajna)的意译。佛教谓超越世俗虚幻的认识,达到把握真理的能力。
梦幻泡影
" 梦幻泡影 " 源于《金刚经》"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教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梦境、幻觉,和水泡和影子一样空无,转瞬即逝。现用来比喻不实在、不存在的东西和不能实现的妄想。源自于佛教的修持实践的,例如 " 六根清净 "," 六根 " 指眼、耳、鼻、舌、身、意等感觉器官。修行禅定要做到没有任何欲念,必须 " 六根清净 "。
口头禅
" 口头禅 " 一词来源于佛教的禅宗,禅宗以 " 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 为宗旨,提倡直截了当的顿悟。禅宗的末流,好取现成的经语、公案、挂在口头上,作为谈助,被斥为 " 口头禅 "。" 单位 " 原指佛教丛林(寺庙)僧堂中僧人坐禅的座位。《敕修百丈清规——日用轨范》:" 昏钟鸣,须先归单位坐禅。" " 平等 " 源自佛教的平等,意谓舍去一切差别,最重要的是破除 " 我执 " 和 " 我见 ",转第七识(即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达到人我平等一如的境界。今指权利、性别、利益上的相对公平。

汉语中的这些词汇都来源于佛教 汉语学习,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将其保留版权转载。我的微信号(18560125702)欢迎来咨询,10年教培行业工作经验,如果你在汉语方面有疑问,请与我联系,我将为您提供全面专业的选课帮助。返回教育宝头条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教育宝无关。教育宝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特此声明!

相关推荐

400-029-0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