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式编排不管是对于
瑜伽老师上课还是自己练习的人都很重要,动作是否流畅,过程是否愉快,甚至结束后的身心感受,这堂课练完了以后是浑身轻松还是越发难受,都和体式编排有着莫大的关系。
而且体式编排并没有特定的一成不变的规则,每个人对体式的认识不一样,体式的编排也会不一样;同样的练习序列,不同的人练习后的感受也可能不一样,总之这里面包含太多的不确定因素,所以在这,小编结合自己的经验说一些大概的方向,供大家参考。
1、热身~体式练习~修复~休息术
这是总的流程,热身一般在5~10分钟左右。根据当时的情况,时间长短可以灵活应变。比如说冬天比夏天热身的时间要长一点,早上比晚上的热身时间要长一点,老年人比青年人热身的时间要长一点。
拜日就是一套非常好的热身序列,就我个人习惯而言,拜日喜欢练双数。因为在前屈到下犬到上犬的这些串联过程中,会有一只脚向前迈或撤的步骤,练双数可以一遍右脚一遍左脚,这也是一种平衡。我遇到过很多向前迈脚左右两侧不平衡的人。因为每一次拜日我们会习惯性的先一只脚,一天无所谓,长期练下来两侧就会不平衡。
2、体位按:高~中~低的顺序走。
所谓的高就是站立类体式,中间的就是跪姿,再往下面是坐姿,是卧。这样的体位转换会比较流畅自然,而且有韵律感。前一个站着,后一个躺下来,再站着,再躺下来 再跪,上上下下的会显得比较的杂乱,一种混乱无序感。
3、站姿~手臂~倒立~后弯~扭转~前屈~休息术
这是一个大概的总流程。你可以根据你的练习主题拿掉其中的任意一项或者几项,但总的顺序不变。比如你把倒立和后弯两项拿掉,就变成:“站姿~手臂~扭转~前屈~休息术”。但一般我们会保留站姿和前屈,中间根据课题主题来取舍。
4、确定主题,体式由:“易~难~反体位”的顺序编排为主题服务。
主题是一堂课的灵魂,一堂课的总指挥。一切的安排都必须围绕主题、服务主题。主题可大可小,比如:增加身体平衡性和协调性,开肩开髋,手臂的力量等等。个人的建议是对于初级的零基础的会员以大的主题为主;对有基础的练习时间比较长觉知力强的会员主题以精准为主,两者穿插练习。
5、有点强度的体式后面要安排反体位法。
反体位法的概念应该并不陌生,我就分享过很多次。就是指有一些强烈的体式后面要用一个对冲的综合的平衡体式来缓解上一个体式的不适。常见的就是开髋以后要闭髋,其实这个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反体位法。反体位这一点非常重要,是编排的实则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