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_xian
返回返回 教育头条

初学针灸一定要学会的基本功

学习经验 针灸

2021年03月20日 10:18:22
学针灸者,针刺的技巧和指力必须通过一段时间练习才能达到热炼的程度。操作技术熟练者运用自如,进针快,无痛或微痛:反之,操作不熟练则进针困难,并使患者产生疼痛,捻转、提插等手法不能正确运用,从而响针刺治疗效果。因此,历代针灸家对针刺手法的要求是很的,反复强调针灸医者要精练苦练基本功。
有关进针法的练习历来就有不少的论述,首先是练指力。练针有多种方法,笔记本、棉垫、纱布包、线团等物均可做练针之用。练习的重点是指、腕、肘、肩等关节的力量,经常锻炼能强壮筋骨、灵活肢体,进针迅速、行针有力、操作准确动作轻巧,得心应手。有人还主张医者练气功,在行针时运气至手,气随针入患者穴内,激发气至或对因虚弱而气迟至者起到运气推气功能,从而达到气至,以提高治疗效果。
针刺时患者的体位
针刺时患者采用的体位适当与否颇为重要。体位不当会影响准确取穴,并易发生晕针、折针、弯针等事故。
选用体位的原则是:病人舒适,并能持久,同时便于术者操作,一般临床上多取卧位。实践表明,坐位比卧位晕针发生率显著增高。例如某医院农村医疗队以针灸治病,由于条件所限,全部采用坐位针刺,晕针发生率为2%~3%。某院针灸科近10年门诊治疗患者达60万人次,大部分采用卧位,量针发生情况12例(其中轻度者10例,中度2例),晕针发生率仅为万分之二。某院针灸科病房,患者在舒适安静的住院环境中接受针刺治疗,10年中针刺74万人次全部采用卧位,无一例晕针发生。因此卧位针刺的优点是突出的,目前国内有条件的针灸科,针刺治疗大部分采用卧位。
针灸常用的卧位可分三种:
仰卧位适用于头面、胸、上下肢前侧及内外侧。如上星、描竹、太阳、天突、膻中、乳根、中院、关元、天枢、内关、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等穴。
侧卧位适用于头、面、颈项、肩背、胸腹及上下肢外侧。如太阳、颊车、下关、风池、定喘、京门、章门、带脉、肩贞、秩边、环跳、委中、昆仑等穴。
俯卧位:适用于后颈、背、腰、腿等后侧,如风府、哑门、风池、背部心肝胃等腧穴、肾腧、秩边、承扶、殷门、委中、承山等穴。
针灸常用的坐位也分三种
仰靠坐位:头向后仰坐靠于椅前,取头颈部的穴位如攒竹、丝竹空、阳白、四白、迎香、廉泉、天突等穴。
侧伏坐位:曲肘于桌上,头侧枕在肘部,用于取下关、翳风、听宫、频车、大迎、太阳、丝竹空、头维等穴。
俯伏坐位:屈肘于桌上,双手重叠,其下垫以软垫,低头前额置于手腕部。适用于头后部、项部、背部,如风府、风池、大椎、大杼及各背腧等穴。
针刺方向与深浅
针刺治疗时,必须掌握适当进针角度和深浅,才能安全有效。针刺的方向,所谓针刺方向,即是指针体与皮肤的角度而言。常取的方向有三种。
①直刺:毫针与穴位所在的皮肤平面呈直角(即90°)垂直进针。此法适用于肌肉比较丰厚的腧穴,如四肢、腹部、腰部等穴。
②斜刺:毫针与穴位所在皮肤平面,约约呈45°角进针,亦可在30°~60角之间倾斜进针。此法适用于关节部位的穴位,如养老、列缺、膝眼等穴,或重要脏器部位,如胸背部的腧穴。
③横刺:又叫沿皮刺成横刺,是毫针与穴位所在的皮肤平面约呈15°角,亦可在15°°~30°。角之间进针。此法适用于肌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头面部位百会、上星、阳白、印堂等穴;若一针透两穴时,也需横刺,如攒竹透丝竹空四白透迎香,频车透地仓等穴。根据针刺的解剖位置和治疗目的不同,针刺的角度也应有相应的变化,如一针两穴,一针三穴的透刺或有时为了提高疗效需要深刺,这就需要改变原来传统的针刺方向,但重要脏器部位的穴位,针刺方向不应任意变动,从而防止发生医疗事故针刺深浅每个穴位的针刺深度,在经络腧穴中已有详细论述,但在临床实际操作时,根据经脉循行路线,解剖部位以及季节等因素,结合患者体质、年岭、病情全面考虑,酌情增减穴位和针刺深浅。如《灵枢?官针》篇中记:“病浅针深,内伤良肉,……?病深针浅,病气不泻。”这说明因病情需要浅刺时若针刺过深,不但会影响治疗效果,有时更会增加病人痛苦;需深刺时而针刺太浅,病痛不除,难以奏效。总之,针刺刺治病,当深则深,当浅则浅,深浅要恰到好处。

患者体质与针刺深浅的关系:
《灵枢?逆顺肥瘦》篇中记:“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此肥人也”;“瘦人者,皮薄色少……其血清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刺此者,浅而疾之”。这两条清楚说明病者有偏盛亏虚之别,有胖瘦之分,体胖而偏盛者易深刺,虚弱而消者易浅刺。
患者年龄与针刺深浅的关系:
《灵枢?逆顺肥瘦》篇中记“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毫刺,浅刺而疾拨针,日再可也。”说明对待小儿的针刺应浅,因为小儿的脏好嫩,较脆弱。另外,年迈老人、气血两亏者均不宜深刺。
患者病情与针刺深浅关系:
如《灵枢·终始》篇中记:“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泻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病痛者,阴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阴也,深刺之。病在上者,阳也,痒者,阳也,浅刺之。”从以上内容中可以看出病属阳或实证宣浅刺,病属阴或虚证宜深刺。因此在针刺之前,首先应该明确疾病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才能正确掌握针刺的深浅,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在《灵枢·终始》篇中又提到:“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这里指出病程长短,病症的轻重,在针刺深浅方向上也有所不同。《素问?刺要论》篇:“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浅深不得,反为大贼也阐述了针刺深浅之理。因而不能违反这些原则随意针刺,不掌握病情不但针刺不能收效,反而有害。
经脉循行部位与针刺深浅的关系:
根据经脉循行的部位不同,经络循行有深有浅,针刺的深浅当然也应有所区别,经络循行于头面,四肢远端气血浮而浅宜浅刺,经络循行于膝肘以上,气血随之深人宜深刺。
解剖部位与针刺深浅的关系:
“背如饼,腹如井”指出背部较薄,不得随便深刺,腹部较厚,针刺可稍深,腧穴下有脏器或大血管之处不宜深刺。如肩井穴深刺,伤及肺尖,造成气胸者有之;人迎穴深刺损伤颈动脉造成出血或血肿也有之,如此等等,因滥用深刺、重刺而造成不良后果者曾有报道。
季节与针刺深浅的关系:
人体的生理状况会受自然季节气候条件的影响,古人根据时令的不同,认为针刺的深浅也应有区别。《灵枢?终始》篇记有:“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刺此病者,各以其时为齐。”《难经》中有:“春夏者阳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故当浅取之秋冬者阳气在下,人气亦在下故当深取之。”因此,在针刺治疗时也应考虑到季节和针刺深浅的关系。
针术及术者经验与针刺深浅的关系:
有的针术不论对任何患者,任何部位均取浅刺,如皮内针法。而有的则相反,皆用深刺疗法治疗,如芒针。即便用毫针治疗者,亦有的根据个人临床经验,取某穴较一般为深或浅。
得气与针刺深浅的关系:
某些解剖部位虽可以较深进针,但进针后很浅便得气,亦不必再深刺,有的部位,进针虽达常用的深度,但不得气,无感传,也可稍深。但不能为找感传而盲目深刺,以防意外的发生。
针刺的方向与深浅,是针刺治病和防止医疗事故的重要方面,因此首先要认真学习和掌握前人的宝贵经验,也要学习掌握现代医学的生理、病理、解剖知识,并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对针刺的方向、深浅加以认真的研究是完全必要的,希望广大从事针灸推拿的学徒认真学习,早日成为名震一方的针灸推拿高手。

如果大家通过上面的阅读,还想了解更多针灸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我的微信18560125702,我会为你匹配最适的学习方案,选课有问题,快来找学姐,嘻嘻。返回教育宝头条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教育宝无关。教育宝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特此声明!

相关推荐

400-029-0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