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是古代
汉语笔记,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对你们有所帮助,下面跟随小编一起学习吧。
判断句的话用
判断句是用谓语所指对主语所指进行判断的句子。主语所指和谓语所指有时是用一事物,有时主语所指只是谓语所指范围内的其中一类。从逻辑上讲,前者为同一关系(或重合关系),后者为种属关系(或上下位关系)。如:
(1)(此)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冯谖客孟尝君》
(2)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鲁仲连义不帝秦》
(3)鬼候、鄂候、文王,纣之三公也。
(4)董狐,古之良史也。《晋灵公不君》
(5)制,岩邑也。《郑伯克段于鄢》
(6)而母,婢也。《鲁仲连义不帝秦》
前三例主语所指与谓语所指为同一事物,是同一关系,后三例主语所指只是谓语所指的一部分,是种属关系。前者主语与谓语可以互换而意思基本未变,后者主语与谓语一般不能互换。
总之,真正的判断句如上两类,其形式与内容是一致的。所谓判断句的话用,是指形式上为判断句,而内容上却并非表示判断,从古汉语来看,主要有三种情况:
1、采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比喻的修辞方法
这种情况现代汉语很常见,即比喻中的暗喻。如“长征是播种机”,形式上是判断句,表达的却是比喻的内容,“长征”和“播种机”构不成判断。古代汉语此类情况也不少,如:
(1)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韩愈《答李翊书》
(2)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论语·颜渊》
(3)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
(4)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战》
例(1)的“气”和“水”、“言”和“浮物”既不是同一关系又非种属关系,构不成判断,而是用判断句的形式来表示比喻的内容,译为现代汉语是——思想修养(气),就像水一样,语言形式,就像浮在水上的物体一样。其余类推。
2、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因果关系的内容。
这种情况现代汉语也有采用的是“之所以……是因为……”的形式,如“他昨天(之所以)不来,是因为突然生病了”。但现代汉语用了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所以因果关系的意味非常明显,换句话说,其因果内容是显性的,人们完全不觉得它是用了判断句的形式。古代汉语这种情况很是常见,但由于没有关联词,其所表示的因果关系内容是隐性的,需要认真揣摩。如:
(5)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类也。《祈奚荐贤》
(6)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冯谖客孟尝君》。
(7)所为见将军者,欲以救赵也。《鲁仲连义不帝秦》
(8)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触龙说赵太后》
(9)此其近者祸其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同上)
(10)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宪问》
上述例子都是因果复句,表示结果的分句在前,表示原因的分句在后,译成现代汉语的时要在后一分句前加“是由于(是因为)”,如例(5)要译为:建了一个官职,三样东西都做成了,(这是因为)他能推举自己的同类啊。上述所用的判断句形式,有“……也”和“……者,……也”两者,后一种意义比较外显一点,前一种则比较隐蔽,应该特别引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