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教育部在自己的官网上发文,针对
考研做出了进一步的规范,文章别提出要对考研大军进行分流,对于不适合继续考研的人要尽早分流,及时地走向社会,那么教育部做出这样的举措,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先来看一下被教育部点名的这2类人,是哪些?
1、随大流的考研人员
大学就要毕业了,很多人还是不知道将来要干什么,心中没有明确的目标,看着周围的同学很多选择去考研,自己也开始打起了考研的打算,看到别人买了那么多的书籍,自己也去网上买了一大堆,但是书一直都放在那里没有动,等到将要考研的时候,才开始意识到自己要准备复习了,结果可想而知,考研落榜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2、逃避
就业
大学里面还有这样一类毕业生,他们不想那么早地去接触社会,说白了就是还不想出去社会锻炼自己,在大学里面是多么地轻松,为什么要出去呢?要想达到这样的目标,考研就再适合不过了,留级是不明智的,相对于社会竞争的激烈,社会的残酷,考研对于他们来说比较轻松,他们也更加愿意去把握这个机会,逃避就业成为了他们考研的动力,这一类考研的人员比起一种随大流的考研人员来说,考上的几率是很大的。
以上就是2类被教育部点名的考研大军,每年都有几百万的考研大军,被录取的也就是那几十万,考研已经跟考
公务员一样,越来越激烈了,那么此次教育部为什么会提出一个考研大军分流呢,鼓励不适合的考研人员尽早地投身社会的工作当中去呢?我觉得有以下两点:
1、提高学术水平
我们都知道的学术界里面的学者和专家,水分都很多,不是刚出来了“翟天临博士论文造假”的事件吗?在很多考研人员读上硕士之后,并不是为了搞科研的,很多都是为了逃避就业以及随大流一起考上来的,以及就是为了一张文凭,这些人员,你能指望为的学术界做出什么贡献吗?
2、人口红利时代已经过去
以前,不缺的就是劳动力,成千上万的年轻劳动力,同时也造就了人工的廉价,而随着老龄化的加重,年轻的劳动力的数量正在走下坡路,很多的社会岗位正面临着无人工作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教育部门鼓励不适合考研的人员及早地进行就业,也是对于当下大背景下的一种考虑。
大学毕业之后,可以有很多种选择,考研是其中一种,出去找一份工作或者是自己创业都是选择,但是如果你仅仅是为了逃避就业以及不知道自己干什么就去选择考研,将来等你硕士毕业了,还是一样很迷茫,不知道什么路才是适合自己的,所以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考研,考研并不是自己走向成功的一条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