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马上参加高考语文偏弱高考语文有哪些出题思路
(1)选材体现时代特征,同时关注文化传统
作为交际工具的语文,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学生认识外部世界、丰富内心世界的任务。而作为文化,它又必然影响着情操的培养、世界观的形成。高考 语文试卷的选材,既注重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也注重让考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促使其积极汲取优秀文化的养分。
2006年6月份高考试卷现代文(一)《城市色彩》带有较强的前瞻性,这个研究课题虽然在国内起步不久,却与现代社会生活质量、与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的形象和未来发展、与上海世博会主题具有内在的呼应。
2011年6月份高考卷文言文(一)《孙叔敖传》中,古代官员遵行以民为本的思想执政,这种爱民导民、充满睿智的人物是我们民族的脊梁,至今仍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2011年6月份高考卷诗词赏析《明月何皎皎》表达了对家乡对亲人的深深眷恋,展示了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思乡情怀和对家乡亲人的美好感情。
2012年6月份高考的5篇阅读材料的题材覆盖了多个当前热点人文话题,有指向学术研究规范这一重要话题的,有指向个体的人生体验,也有指向对自然山水之美的感受与欣赏,还有的指向从优秀的历史人物身上思考个人与社会、百姓与国家关系。
2013年6月份高考的阅读材料关注文化传统,体现时代特征,同时也注重文本的思想性和启发性。《舒卷的粉墙》不是简单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某种精神,而是 通过物质性来研究精神性,教给我们一种看待物质存在方式的新眼光和做研究的新方法,这与二期课改重视“过程与方法”也是一致的。
《惠特曼访问记》通过介绍惠特曼这位伟大的作家,告诉我们无论生活中有着怎样的起起落落,平静的面对会感动他人,真诚的相待会温暖人心。
《史弼传》中史弼刚正不阿的形象让人生发出一份敬意:面对社会的不公,他据理力争;面对权贵的施压,他不惧危险,公正严明;他的这份刚烈会深深地存在考生的脑海里。
《许氏吴兴溪亭记》中许氏身上表现出的动静之理颇耐人寻味,他内心的那份“自适”无论在古代还是在当下都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选文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出相应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一种“正能量”的引导,给学生以心灵上的滋养。
高考语文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个拥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一定是一个尊重民族传统同时关注当下、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学生。历年试 卷中选取的这些与当代社会和传统文化发展方向相关的材料,都不约而同地突出了高考语文贴近社会生活、关注文化传统的特征。
(2) 重视基本知识积累,注重形成能力
阅读的过程,是唤醒已有生活的体验、已有知识的过程,也是审美、思辨的过程;是语文积累、语感增强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思想水平提高的过程。注重语言运用,调动已有积累,能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引发思考,这是学生语言运用的基本功。
高考语文试题强调考生必须具备这些良好的基本功。而试题的设计和编制都以这些语文基本知识作为基础和载体,它通过巧妙的情境与题干的设计,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综合融入在试题中,以体现选拔性要求。
(3) 引导整体阅读,理解作者思想情感
高考语文强调对考生整体阅读能力的引导,要求考生能具备较强的整体把握文章的水平,形成在较短时间内迅速阅读、提纲掣领、概括表达的能力。
2007年6月份高考第12题,要求在文章末尾续写一段80字左右的文字,考生既要对全文主旨能准确理解,同时也要能结合个人的感悟、经历作出分析与思 考。在这一试题的续写中,考生要注意语气与原文的相互衔接,又要注意行文风格尽可能贴近原文,语言表达要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能从传承文化、承担责任等角度 入题,恰当阐发文章的主旨。
2012年春考第14题要求考生从“A.山居即兴,B.咏物寄意,C.暮春思归,D.青溪怀古”这4个备选诗题中选出恰当的一项,此题切入口虽小,但需要考生对诗歌作品作整体的把握。
2013年6月份高考第6题,要求考生就文章研究的视角和阐述的方法结合文章作简要说明,要求考生整体把握文章通过研究卷轴的物质性特征来揭示其蕴含的文 化精神的特点,与局限于图像、风格等艺术范围之内的研究不同。新课标“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研究的方法,倡导“探究性学 习”。该文在探究性的视角的选择和使用,阐述观点时多种方法的综合使用上都有其特点。
列举上述试题,说明近年来阅读理解,既注重整体理解,也注重知识、能力、方法等运用,在上下文语境联系中,突出了语文综合能力的测量。
(4) 重视鉴赏,重视评价
鉴赏和评价是考生必备的能力,测量目标为“鉴赏与评价”的试题历年来都充分体现“考试手册”要求,基本保持在10%左右。2008年6月份高考第11题, “概括本文的语言风格,联系文章主要内容进行赏析”; 2008年6月份高考第16题,“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2009年6月份高考中白居易诗歌《早兴》鉴赏的第16题,“诗人善于从细 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新脱冬衣体乍轻)”。
这些试题有的是从作品炼字的传情达意、修辞的生动形象、语言的丰富色彩、表达的准确凝练作要求。
如2013年6月份高考第12题,要求考生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赏析文章最后一段,这一段言简意赅,在结构和内容两方面都有独到的匠心。本段在结构上呼应开 头,在内容上需要文本细读的意识和心态,抓住末段中“一个无信仰者”、“深深地被他吸引”、“却没有变成追随者”三部分,体会作者这样写的意图和巧妙的地 方。
(5) 整合信息,分析概括
对阅读的语段进行信息筛选和整合,是历年高考语文考查的重要方面。2008年6月份高考第5题,要求“联系全文,概述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文化底色”,既要把握对“中国馆”的理解,还要求准确概述“文化底色”的要素涵义。
2009年春考第5题,根据文本信息,用对话形式介绍“机器”与“手工”各自的主要特点,填空的内容要求考生能分析、筛选、提炼、整合信息。2009年6 月份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家与通人》的第3题,要求对第⑤段中,作者认为造成“学术界太专的趋势”的原因概括,字数20字。这道题需要整合的信息很容易 寻找到。题干中已经给出了“第⑤段中”这一范围,第⑤段开头的一句话——“学术界太专的趋势与高等教育制度有密切的关系”也暗示了下文就是答题的相关信 息。
如果考生答为“今日大学各系的课程舍本逐末”,这样的回答显然忽略了“舍本逐末”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提炼信息的试题,首先要建立在对文章理解的基础上,信息要素的提炼要有依据,整合概括要符合文意。
(6) 写作注重表达和思辨能力的检测
2008年6月份高考作文,命题与材料结合,几句提示,双向立意,要求考生以“他们”为载体,从众多社会人生中思考“他们”来认识“我们”,从“我们”看“他们”。
2011年6月份高考的材料让考生写作有范围又不会感到范围过窄,限制中心又不会感到中心单一;应当做到可以有比较宽的写作面,有比较多的写作点,而且能够有深有浅,适合不同层次考生的需要。
材料由两句意思相反的、简单又含有深意铭文组成,说其简单,是指两句话的意思明确,绝不会形成审题障碍;说其有深意,是指它们能让人产生许多联想和想象, 小至个人生活,大到国家、民族、历史,或是自然、社会。“一切”和“过去”在各自的句子中实际所指并不完全相同,但又有着内在的联系。因此这个题目思辨性 更强,写作的范围更广,无论是纵向挖掘还是横向开拓,都给考生留下了发挥空间。
2012年6月份高考向考生提供一则具有思辨性的材料,要求考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作文材料寓意是:人们对自己心灵闪过的“微光”往往因为没有 意识到它的价值而轻易将其舍弃,结果在天才的作品中却又发现了自己曾经产生过的闪光的、有价值的念头,说明一个人应当珍视他自己身上有价值的东西,而不是 一味地去羡慕别人。
本题的思辨性,首先体现在材料的呈现方式上。该材料取自《爱默生集》,文字理性,富有思维张力,体现思辨性材料的特点。其次材料的内涵。这则材料内涵相对趋一,而这种趋一的内涵又具备进行纵向深入思辨的可能性,同时,材料内涵本身具有哲理意味。
当然,考虑到高考参加人数众多,我们仍希望在开放与限制之间找到平衡:对材料可以从多角度切入,比如对微光的理解、天才和普通人的区别、坚持自我等等,但最后这些切入点的指向应当还是收拢于对“自我”的思考。
第三是材料的思辨性在考生作文中的体现。思辨对目前的考生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考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对自我的价值是什么、如何塑造自我、 我愿意有怎样的“自我”等问题的思考,不仅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也较贴近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际生活。也只有这样,思辨能力才能真正在考生的作文中得到体 现,才能在评卷时得到测量,才能真正实现作文的测量目标。
对这样的作文题,考生审题立意较易,可以有个人体验,表达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其思维有着开放性和包容度。这些试题无论是选材还是写作的构思,考生可以 有不同眼光,不同认识,可以有不同感悟。这都体现了试题有多向选择的面,就试题的题材、表达方式等也都有比较大的自由性。就写作形式而论,可以活泼、多 样、不拘一格。考生对人、事、物的认识和思考,这一重要的测量目标则是收拢的。
2013年6月份高考上海语文卷的作文题目延续了近些年来已形成的一定风格,注重题目引导考生思考的对象的厚度和深度,同时贴近考情,保持可写性,以期准 确、深入、全面地考查考生思维素质和表达水平。作文题目使用的材料是“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总还有更重要的事”。
材料主体由两个分句组成,合在一起共同描述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细致地分析两个分句,我们会发现它们指向的内容存在差异:前一句描述的事实背后,体现的 是自己主观上对“重要”的认识、选择和实践;后一句则可以理解为世界上客观存在着很多“更重要的事”。当然,前一句的主观重要中,也可能隐含了客观的重要 性;后一句的客观重要中,也不可避免地隐含了主观判断:两个句中的“重要”都可以或可能是自己的主观认识或客观存在。
两个分句合在一起,加上“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也不尽相同。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指示语,即要求考生对这一现象进行思 考:为什么我在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而没有去做更重要的事?或者,为什么我会放弃做我认为重要的事而去做更重要的事?这样的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是什么?有哪 些主观原因哪些客观原因?有哪些个人原因哪些社会历史原因?这样的现象合理吗?这样的现象在我身上是怎样体现的?我为什么会做现在这样的选择?我将来会怎 样做?我将来那样做的理由是什么?
这一系列问题引发的思考并不是平面铺开的,而是线型深入的。即使当考生在某一问题上立足站定,对他所选定问题的思考仍有线型深入的可能空间,这使得本材料能很好完成对思维素质的考查。
材料明白如话,期望考生思索的意义重大的对象并不是通过艰涩、曲折的言辞体现出来,而是由这两句口语一般浅近的话呈现出来的,可以减少考生对作文题的阅 读、理解、归纳需要的时间和思维,留出馀量做好作文构思,又可以降低审题难度,更好落实思维品质和表达应用的测量目标,减少其他能力的参与和干扰。
另外,这些思考所要求的品质,并未离开考生的考情,更未脱离考生的生活。对大部分考生而言,材料提示的现象在学习生活中每个人都能看到或感觉到,而对处在 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关键时期的十七八岁的青少年来说,对这现象的思考也许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我们需要在课堂上、教学中引导他们的这些思考,当 然,我们也可以通过考生的这些思考来考查他们的思维品质。
感谢您阅读今年马上参加高考,语文偏弱。高考语文有哪些出题思路?,我是教育宝专业的高考辅导学习顾问王敏,从事教育培训行业以来,发现用户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希望通过我的专业可以帮您制定出合适的学习方案。
教育宝高考辅导频道为你提供87家机构372条真实评价,在这里您可以了解及时、全面的课程信息及真实用户评价,各位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取适合的机构,选择高考辅导并不是越贵越好,只有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在选课过程中如需帮助,您可以加我微信:18560125702,我将为您提供全面专业的选课帮助,让我们一起开始美好的学习之旅吧。返回教育宝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