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_xian
返回返回 教育头条

书法了得虚与实及其它们之间的深意 书法学习

学习经验 书法

2018年11月22日 13:08:38
虚实处理,贯穿于书法的始终,没有虚实,没有矛盾,就如同没有矛盾冲突的戏剧一样,会让人感到乏味,让人提不起神来。字的结构需要虚实,章法,同样也要虚实。
一般来说,字距疏松的地方、笔画轻的地方、笔画用墨比较淡的地方、比较枯的地方,容易产生“虚”的感觉;相反,字距紧密的地方、笔画重的地方、用墨浓的地方、用墨润的地方,在视觉上,会容易产生“实”的感觉。
今天,我们从一些作品中,尝试分析以下书法中的虚与实。
1、王羲之的《行穰帖》
开始的“足下”笔画之间的空间比较大,笔画也比较轻,最后的“佳”也比较轻,是“虚”的部分,中间白线圈住的部分,笔画比较重,这样,整体上的虚实关系比较清晰。
2、王羲之的《妹至帖》
有三个地方笔画处理得比较轻巧、灵动,白线圈住的“之可言”、“夕”、“虑、三”,比起其他地方显得“虚”。
3、王羲之的《二谢帖》
白线圈住的“想邰儿、所送”,加上“静”与“羲”字距比较大形成了一块比较虚的地方。下面的“患者善”也比较轻,形成了一块比较虚的地方。
4、王慈的《一日无申帖》
这幅帖子虚实比较清晰,中间一块比较集中的地方很重,感觉很“实”,其他地方比较“虚”。
5、王羲之的《得示帖》
底部的部分粗重笔画比较集中,空间比较密集,显得很实。


6、怀素的《苦笋贴》
底部的部分一块粗重密集,形成了“实”的感觉。虚实的观察,要概括,从整体上去看、以块面来观察,这样比较容易发现其中的奥妙。
书法虚实的产生跟我国古代美学思想不无关联,这也正是书法生于中国而非别土的根本原因。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文化思想滋养了书法的幼年。产生于殷商时期的《易经》,以乾坤为两极,乾为天为阳为实,坤为地为阴为虚,由此演化而出的六十四卦象。它是一种哲学思想、认识,也是一种文化态度、美学观念。
书法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产物,与古代文化思想相映成趣。其中的虚实处理,是声东击西,是看不见的存在,是刻意追求的一种境界。

以上内容为教育宝【王敏】编辑整理的内容,我已开通官方个人微信号(18560125702)。选书法课程,不焦虑!就让我来帮助你,就像帮助我自己,如果需要获得帮助,建议您加加我微信,可以十分便捷的和我充分互动交流,我会为您提供答疑指导等一条龙学习服务!返回教育宝头条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教育宝无关。教育宝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特此声明!

相关推荐

400-029-0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