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字特有的传统艺术——
书法
中国的书法艺术兴始于汉字的产生阶段。“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因此,产生了文字。
楷书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程邈创立的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六朝人仍习惯用它,例如羊欣《采》文,王僧虔《论书·韦诞传》中云:“诞字仲将,京兆人,善楷书。
楷书四大家
楷书四大家是对书法史上以楷书著称的四位书法家的合称,也称四大楷书。他们分别指:唐朝欧阳询(欧体)、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元朝赵孟頫(赵体)。
想要练毛笔书法的同学最好从楷书入门,临帖的时候可以选择《九成宫醴泉铭》。《九成宫醴泉铭》笔法刚劲婉润,兼有隶意,是欧阳询晚年经意之作,历来为学书者推崇,是欧体楷书的典范,被誉为“天下第一铭”。
篆书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更容易书写。
隶书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行书
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书中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来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赞誉其为“天下第一行书”。唐代颜真卿所书《祭侄稿》,写得劲挺奔放,古人评之为“天下第二行书”。而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则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草书
草书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的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在狂乱中显得优美。《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草书在唐代出现了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狂草,成为一种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狂草亦称大草,笔意奔放,体势连绵,如唐朝张旭《千文断碑》、《古诗四道》、怀素僧《自叙帖》等等。清朝冯班《钝印书要》谈学草书书法云:“小草学献之、大草学羲之,狂草学张旭不如学怀素。”
大家在写好书法的同时,也需要了解历朝历代的书法家和书法作品,学习他们字体的形与神。书法不仅仅是写,它需要你去感受,需要你倾注感情。写字的时候你会感到前所未有的平静与安心,你会有时间去思考更多的事情。如果你以前从来没有静下心来写过字,看过这篇文章后,你一定要去尝试一下,相信你会爱上这种感觉的。
小编希望今天的书法文化介绍会对热爱书法的你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