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当代文化艺术时,不少先锋
书法家都请我去看他们的书展。但我看到过太多令人失望的书展,出于学术良心我又不得不说出真实的看法,因而常常感到价值观的冲突。当代书法到了一个突破的关口,这个关口不是这个社会和文化的关口,而是每个艺术家个人的创新关口:中国书法究竟应该怎样发展?我曾对一个朋友说,看你的字就知道你根本没有“童子功”。他说我就是没有“童子功”,就是不要这个“童子功”,因为它使得我的创新有了阻碍,像歌德一样戴着镣铐跳舞。我想,一个没有领悟传统之妙,没有心性境界的凭空实验可能有一时的轰动效应,但没有真正前途。那种认为自己没有框框没有镣铐,其实,最大的镣铐就在他的心灵深处。
不应把中国传统和所有的经典都变成外在的东西。在我看来,从中国的先秦时代到王羲之、唐宋元明清以降,每个人都面临自己是否拥有传统当中的精神纽带问题。我们今天不管怎么反传统或者贬抑传统,传统经典还是以它巨大的胃口消化我们的粗糙,只有具有中国特性的、具有境界的、推出“半步”的试验,才有可能成为中国书法的新经典。相反,历史以它巨大遗忘性将那些没有出入传统、吐纳传统,以自己的心性价值重造传统的这些人慢慢地遗忘。我们可以想象晋唐以来有多少书家,但现在被历史记住的又有几个呢?历史就是通过巨大的遗忘来筛选。今天我们的书法阵营据说有十万大军,如果不真正进行转化性创造,当代中国书法史又能记住几个人呢?
我曾经看到有批评一位老书家的文章,说他的书法“千人一面”——写的字永远是一个样子。但是我后来发现,有些书展才是真正的“千人一面”,进入展厅,如果把所有的名字盖住的话,就好像是一个人写的。我认为这是最可悲的事情。我们在今天张扬个性、张扬边缘特性的时候,为什么还会出现新的“千人一面”呢?每个书家都应坚守自己的个性——我就是跟他人不一样。这应该是中国书法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即兼收并蓄,多元并存,风格各异,尊重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