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是培养美育的一种有效手段,而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训练是摆在我们音乐教师面前的一个实际问题。许多学生的音色富有“个性”,同时他们又缺乏声音优美的标准的概念。未经训练的学生不会采用头腔共鸣、高位轻声的唱法,音到了高音区会出现撕声力竭的叫喊,好像不如此唱就不能表达内心的感情,其实这是违背歌唱的特点和规律的。还有许多人有很强的歌唱愿望,但他们都为自己“窜”不上去的低嗓音和难听的音色而“临阵脱逃”。其实,歌唱的能力是可以后天改造的。
大家知道,许多
乐器的演奏都离不开三个基本的要素:即动力、发音体、共鸣。就以
二胡为例:运弓是演奏的动力,琴弦是二胡的发音体,而琴筒是二胡的共鸣腔体,而歌唱有别于器乐演奏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歌唱以人体自身为乐器。古往今来,
声乐教师训练学生发声技巧都围绕这三个要素展开进行的。
一、要求学生有良好的气息支持
呼吸是人的本能,为的是吐故纳新、生命的需要,而歌唱的呼吸是为了气息更饱满、声音更有威力和表现力。歌唱时的吸气量比生活中的自然吸气量多,学生往往由于“贪心”吸得脸红脖子粗,这相反造成发声器的僵硬,气息难以控制。呼吸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唱一个乐句比讲一句话的时间长得多,又有音高上的严格要求,歌唱需要比讲话有更多、更长的气息支持,如果靠学生习惯的较浅的呼吸是远远不够的。正确的吸气应双肩放松、胸脯自然挺起,精神振作而上身放松,随着口鼻的开启气息很自然地流进扩张的胸腔,这使人为地下降横隔膜。
总之,呼吸是一种技能,又是艺术表现的手段,正确的歌唱发声一定要包含正确的呼吸方法。而在歌唱训练中,呼吸应随着的音的高低强弱的变化而变化,随乐句的长短和分句进行调节,随情绪的变化而或激动或柔美。
二、要求打开喉咙
1.打开喉咙的一个重要的外观标志是喉结下沉。人的声带长在喉的甲状软骨中,也就是喉结内。男生的喉结随发育而明显,女生的喉结在外观上看不出来但并非不存在。无论是男是女,歌唱时的喉结一定要往下拉,这一点十分重要。而有的人为了努力使喉结下降就用力压舌根、拉下巴,造成紧张的状况是不利于发声的。正确的做法是舌面平伸、自在,体会打哈欠、大笑或大哭的感觉。按打哈欠时的喉结位置去发音,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途径,并指出歌唱时应该保持这样的状态。也不妨让学生把头往后仰来发声,喉结就下降了,这样唱出来的声音是松弛、自然的,但也是空洞、没位置的,可这是体会打开喉咙的好办法,并指出歌唱时一定要把头恢复到正常状态。当一个人喉咙打开时,喉咙会向四周扩张,喉结和喉的底部感觉是向下拉而又沉稳的,这时的鼻咽、口咽和喉咽都处于兴奋的扩张状态,牙关也是张开的,也就是说喉、口、鼻、咽腔形成了一个适合发声共鸣的管道。
2.在实践中,u和i这两个元音相结合练习打开喉咙效果较好。因为发u元音时,喉位低,声音通,这是u元音强迫内部力量来打开喉咙的作用。i元音较其它几个元音对声带的要求强,在练习i元音时,声带承受的压力也较大,练习时间就不能太长,所以把i、u结合起来练既拉紧了声带又稳住了喉头。练习中必须注意i和u的共鸣位置统一,不让u的位置掉在i的下面,因为i容易进入鼻腔,u容易暗淡沉闷。如:2/4 12 34 | 54 32 |12 34 |54 32 |1 - ||u i u i u
三、努力有充分的面罩共鸣
各种乐器都有各自的共鸣腔体,才能使声音扩大和美化。例如
小号、军号饱满又传达致远,就是由于喇叭共鸣的作用。初当歌唱的同学,往往自然声区较好,但声音位置低,唱高音困难。而歌唱的发声必须采用高位置头声的训练方法,这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无论唱高声区还是低声区都应该从头声的训练方法来唱歌,以追求面罩上的共鸣。所谓面罩,就是上口盖上面的所有腔体:鼻窦、额窦、上额窦及额首。如果取得了较好的面罩振动,也就说明这是一种好的发声方法的结果,也可以说是检验发声方法的途径之一。如果喉咙是完全打开的,横隔膜是深呼吸下沉的,又取得了良好的面罩共鸣,声音就会松弛、宽厚、通畅、明亮。
1.高位置的面罩共鸣,需要找到“声门适度感。”
声门是声带闭合的间隙,所谓“声门适度感"就是歌唱时声带的适度闭合。闭得太紧,气息就不通畅,而且声带上容易挂着喉咙肌肉的力量。反之,如果闭合无力,声门就会漏气,声音也必然空洞无力。须强调指出的是要让学生“找气不找劲”,让学生观察自己的肌肉运动,感觉上自己的嗓子周围和下巴也都是松弛的,没有任何多余的劲,声音听起来也就清澈、连贯、优美,这就说明声门适度了。当有了良好的呼吸动力支持和通畅的共鸣空间,再有了声门的适度感,声音就会再进入面罩以后有一种光泽闪亮的高泛音,如薄薄的蝉翼悬挂再头腔鸣响,余音绕梁。
2.多练“哼鸣”练习。面罩共鸣实际上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是打开鼻咽腔的产物。
哼鸣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动作,有人高兴时会哼小调,不满不服气时会用一声“哼”。这可简单,但歌唱中的哼鸣要求喉咙不要捏,要打开,喉结放在低位置上,笑肌要提起,自然地面带微笑状,而且把“哼”的感觉贴在叹气的深呼吸支持之上,否则哼不到面罩里,晕乎乎的让学生体会一下擤鼻涕的感觉。这时的横隔膜是有力的支持者,全身要畅通,尤其是肩、胸部位要放松,胸口不要想着劲,向下叹着哼。在检验哼鸣方确与否时,可看学生的嘴巴是否能自由动作而又不影响发声,如张嘴闭嘴哼一个样,音色不变,说明学生基本掌握了,训练发声时,采用“m、n”带出元音,这种办法可让学生先找到鼻音在找面罩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