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学习
英语要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着手。对很多孩子来说,“听、读、写”都还算好“应付”,但唯独对“说”无从下手。这种口语薄弱的困境也被称之为“哑巴英语”。所谓一口好的口语,指的是口语流利,能够把自己的想法用英语连贯起来且完整地表达出来,与此同时做到语音、语调和语法的准确性,并表达得体。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且日常缺少英语对话的情境,很多孩子乃至是大人都难免会说出些让对方觉得不礼貌的话语,以引起对方的不愉悦甚至反感,从而达不到交际的效果。
我们可以先来看看下面三个口语使用的场景,这些英语日常交际中的踩雷现象,你遇到过吗?
PART ONE
于10月18日刚刚完结的综艺节目中,店主每每接待外国客人时,都会很自然地来一句:Sit down, please!听到这句话,大家或许都有一种回到英语课堂的感觉。然而当外国客人听到这句话时,内心却一定会极度不爽:你把我当狗训吗?英语课堂上老师常使用Sit down, please!那么外国客人为什么会有这种内心想法呢?下面我们就从Sit down, please.的使用语境开始揭秘。在英语中sit down带有强烈的命令语气,而且更多强调的是down,即“坐下”中的“下”这个概念,多用于训练狗狗或是在非常严苛的上下级关系中。所以当你邀请别人入座时使用了sit down,哪怕加了please,依旧会给人一种不礼貌的感觉。如果想要恰当地表达英语中的“请坐”,你可以说:Please take a seat./ Please have a seat./ Please be seated. 切忌随便使用Sit down, please.尤其是在一次见面或正式场合中。
PART TWO
再来说说我们从小学课本里就开始学习的“Thank you.”和“You’re welcome.”很多人习惯用这两句话来表达日常交际中的“谢谢”与“不客气”。初中课本对话常用答语“You’re welcome.”但实际上,很多美国年轻人在听到“You’re welcome.”这个回答时,往往会以为这是对他的讽刺。而大西洋另一边的英国人则从个答语中嗅出了“被嫌弃”的味道。其实这也是口语表达不地道惹的祸。英语国家的实际口语使用习惯往往是课本上没有的,缺乏接触实际英语环境的机会,导致了此类语言交际障碍。之所以回答“You’re welcome.”会给人讽刺与嫌弃的感觉,关键在于这句话本身的意思,它很容易让人误认为你不顾及别人的谢意,给人一种“你本就应该谢谢我”的感觉。
此外,常用答语“No problem.”于听者而言,也往往能听出言外之意,给人一种你对这次帮忙颇有怨言之感。因为这句话中的problem一词,意为“难题,棘手的问题”,难免会让对方误认为你在强调“problem”,觉得他给你带来了麻烦。那么如何更为恰当地回答“Thank you.”呢?其实从美剧中我们就可以总结出来:大多数情况,他们都会耸耸肩,并且来一句 “Sure.”以表达不客气的意思。其次像My pleasure./That’s all right.这类答语都是很不错的选择。
PART THREE
每当看到身边有朋友心情低落或是不舒服时,我们常会出于关心问一句:What’s wrong with you?但如果对外国友人这样说,他们非但不会觉得这是在关心他们,反而会很生气。目前教科书仍在继续使用What’s wrong实际上,这句话的意思确实是“你怎么了?”,但“wrong”本身就有“有毛病的,不正常的”意思,因此这句话在地道英语使用者听起来,就像被质问:你有毛病吗?你出问题了吗?也相当于英语中的“Are you crazy?”当你想关心对方时,使用“What’s the matter?”、“What’s going on?”、“Are you Okay?”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因为其有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语言和得体使用语言。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则将文化意识列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把文化意识的培养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
我们都知道语言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所以也可以这么说:语言学习的过程就是文化习得的过程。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语言所包含的文化含义,才能真正掌握这门语言。只有多了解各国文化,才能更准确地使用语言。目前已经有部分地区在中考时增加人机对话的口语考查项目,这愈发体现了口语的重要性。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如果能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多给学生一些如何正确使用交际用语的引导,方有可能使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及其差异有更为深刻的理解,进而提升文化意识,更好地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