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_xian
返回返回 教育头条

分享考研学点的马理论知识分享

学习经验 考研

2020年03月14日 18:00:34
今天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是考研考试学点马理论之马克思化的前世今生,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对你们有所帮助,下面跟随小编一起学习吧。在这里小编先预祝大家考试顺利哦。
(一)内涵论
上期我们讲过,内涵论有二重(理论和实践)、三重(理论、实践 优秀传统文化/民族化形式)和五重(经验、国情、实践、优秀传统文化和问题)之分,这种解释的优势在于把核心的要素纳入到了对内涵的规定中去,可以让人一下子就把握住主要的核心东西,它充分地揭示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通过内涵论,我们能很快地找到核心要素,即“理论”和“实践”,同时也理解了“理论”和“实践”并不是单向度的,而是互相“成全”的。 但“内涵论”也有两个方面的不足之处: 一、各个要素之间有并列的嫌疑。 拿三重内涵论来说,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发展理论和植根民族文化或者民族化语言的表达,似乎都是并列的,事实上是吗?当然不是,它们是统一在“马克思化”这个“化”的过程中的,绝不可以说是并列的。 第二,体现不出“化”的过程,即这个定义把握不住动态的过程。 这个无需多言,同学们可以细细品味 15版和18版教材,很难读出变化发展之味。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内涵论的优势在于直击重点,但它既难以把握马克思化各个要素的关系,又不能体现马克思化的动态过程。
(二)过程论
过程论的科学之处不用多说,就在于它很好地把握住了“马克思化”中的“化”,它把其当作一个过程来看待,这弥补了“内涵论”的不足。 但不足之处也是很明显的。例如学者陈占安认为: “马克思化包含马克思基本原理同的实践、的历史传统、的民族文化相结合这三个基本方面,它是一个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历史过程。 ” 仔细品读,我们可以发现,这种定义没有指出马克思基本原理和“实践”、“历史传统”以及“民族文化”是怎么结合的,也就是 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没有讲清楚。 除此外,还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 如果我们一味地强调马克思化是一个过程,会有什么后果呢? 运动变化是**的,无条件的,但如果一味地强调“化”的过程而忽略“化”的结果,那么化的马克思,即马克思化的理论成果哪有立足之地呢? 所以一味地强调马克思化中“化”之过程而忽略“化”之“成果”就是没有把握好马克思化中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过程论的优点在于讲清楚了马克思化的动态过程,但缺点是把马克思化的成果置于幕后了。
(三)层次论
这种解释比较典型的就是将马克思化分为学术层面和政治层面。这种区分有什么好处呢?按照某些学者的说法: “提出马克思化的两个层面的区分,主要是为了防止以政治层面的化取代学术层面的化! 希望我国的学术界更能自觉地承担起学术层面化的使命!在学术层面的化方面取得更大的进展”。 学术层面的探索当然可以为政治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政治的实践也可以影响学术的发展,这种区分对于我们理解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但这种区分有什么弊端呢?我认为,有以下两点: 其一,容易造成政治学术难以统一的假象。 “七宝楼台,拆开不成片断”,很多问题我们都可以在理解的时候都既是政治的又是学术的,是不是都得作这种区分呢?比如说:马克思的大众化,那也可以分为政治层面的大众化和学术层面的大众化。如果都明确地这样区分,很容易使人只见二者的“差异”,不见二者的“同一”。 其二,使问题理解起来更加复杂化。 就算我们认同作者的区分,那么我们现在讨论的问题就是马克思政治的化的内涵是什么?但作者并没有对这个问题深入研究,反而使得我们在讨论马克思化之前需要明确什么是马克思政治的化,什么又是马克思学术的化?二者区分的根据和意义是什么?二者关系是什么?这样就使得问题越来越复杂了,但并无益于问题的解决。 由此可知, 层次论观点的优势在于细化了问题,但缺点在于容易割裂马克思化的“一块整钢”,而且给理解马克思化凭空增加难度。小结一下, 课本为什么要选择内涵论的解释呢? 我认为,有这么三点原因:(1)这种解释突出了核心要素,揭示了各要素的联系,其优势是其他解释不能比的。 (2)这种解释虽有弊端,但弊端相对于其他解释的弊端来说要小得多。 (3)编写课本的人持的就是内涵论的观点。
二、怎样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化”这个概念?
这里需要提到“范畴”一词了,“范畴”是我们打开理解各种事物大门的钥匙。简单点说, 范畴就是理解某一事物基本的概念,没有这些基本的概念,我们便没办法认识事物了。 比如:要认识一个人的外貌,“身高”、“体重”和“美丑”等就是基本范畴,缺了这些,我们就没办法认识理解一个人的外貌。 那么,理解“马克思化”这一问题有没有基本的范畴呢?我想有这么四对。
(1)理论和实践的范畴: 从马克思的认识论来讲,马克思作为理论是要回到实践中去的,是要指导 、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的,那么就不能停留在抽象层面,必须具体地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同时,实践又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检验标准,所以马克思化并非只是马克思理论融入到实践中去,其内在地也要求将实践产生的众多宝贵经验进行提炼,升华为理论。 (内涵论的表述主要是基于“理论”和“实践”这两个范畴)

(2)主体和客体的范畴。 马克思化存在一个 谁“化”谁的问题,这就涉及到如何树立 传统文化与马克思的关系问题。 之前有马克思儒家化的主张,这实际上是抛弃了马克思的主体地位,用传统文化去化马克思,这种错误倾向必须。我们必须牢牢坚守马克思的指导地位,对传统文化采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批判性地鉴别和吸收。 ( 1 5 年课本内涵论第三层表述就涉及到了传统文化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近年来的重点哟)
(3)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范畴。 马克思 能不能解决面临的问题? 马克思基本 如何才能解决面临的问题? 前一个问题的答案寓于普遍性之中。 由于马克思的立场观点方法具有普遍性,它一定可以解决的问题。 后一个问题的答案则寓于特殊性之中。 马克思的基本原理必须也只有通过与具体的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化的马克思,才能真正解决的问题。 特殊性也拥有两层含义,一个是横向意义上的特殊性,即民族性; 另一个则是纵向意义上的特殊性,即时代性。 特殊性的这两层含义,分别对应着马克思化历史进程中民族化和时代化的两大主题。 必须把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才能,二者不可偏废。 只强调普遍性就会否认马克思需要化,就会陷入教条;只强调特殊性就会否认马克思的指导,认为马克思没有用。二者都是极端,都是非此即彼的对立思维。 (涉及到马克思为什么要化和时代化、民族化的问题)
(4)内容与形式的范畴。 马克思化,既是马克思理论内容的化,也是其承载形式的化。 内容层面的化,要求马克思在必须褪去空洞和抽象,建立起解决现实问题的马克思理论体系。 形式层面的化,则要求马克思的基本原理必须通过民族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

分享考研学点的马理论知识分享,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将其保留版权转载。我的微信号(18560125702)欢迎来咨询,10年教培行业工作经验,如果你在考研方面有疑问,请与我联系,我将为您提供全面专业的选课帮助。返回教育宝头条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教育宝无关。教育宝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特此声明!

相关推荐

400-029-0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