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_xian
返回返回 教育头条

书法大家顾炎武的书法

学习经验 书法

2018年10月27日 09:40:46
顾炎武坚守民族气节,绝不仕清,所以终其一生只是一介布衣,平头百姓。然而他的胸怀廓大,心系天下,“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他被人称为“通儒”、清代经学之祖。他的“经学”,不是空头讲章,不是纯学术理论,关键是“致用”。先己用,后他用,先利己,后利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我们社会不需要“百无一用”的所谓清高书生,缺少的恰恰是顾炎武这样的大才通儒。
顾炎武思想的核心观点是“经世致用”,他对文人的清谈、玄学深恶痛绝,对王阳明的“心学”也嗤之以鼻,认为这是误人、误世的学问。顾炎武一生致力于对天下苍生有用的学问,《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军制论》《田功论》《钱法论》等,研究的都是“当世之务”,凡赋税田亩、钱币权量、河槽水运、盐铁地理等,无不是切实际、接地气的论说。他痛斥明代亡国就亡在明代理学脱离实际、空疏抽象、虚无缥缈的清谈上,“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认为整天坐在屋子里胡思乱想,于现实毫无裨益。
变通!明明不是说倔吗,怎么成变通了呢?45岁是顾老师的一个生命的分水岭,也是他的人生低谷,南明已彻底完蛋,没有任何扭转的可能,而且他在老家昆山混不下去了,索性,他变卖了所有家产,北上去了山东即墨,为什么来这个地方呢,因为这个地方有个书院,叫做康成书院。这是中国坐书院,正是这个书院的存在,才让儒家本来是贵族才能学习的知识得以老百姓也能学习。不仅仅这样,康成书院的开山鼻祖:郑康成,也是45岁,蹲了14年的牢才出来,人生也是低谷的时期,历史如此的巧合,所以顾老师选择在康成书院著书立道。在这里,顾炎武问道:深山书院有人耕,不问山名与县名,为问黄巾满天下,可能容得郑康成?
行笔飘逸,点画凝涩,结体缜密,字形较小,行距极大,颇得计白当黑之妙。因点画收缩,精气内敛,具浑厚华滋之美,返璞归真之妙。释文:“昨退翁见召,午后趋往,而太史公已行,不得一晤,幸致意。明日有便酌,可于晡时过我,昏后遣骑送回。此启次耕贤弟炎武顿首”。这里“太史公”指卫太史既齐,“退翁”指孙退谷承泽。

明末清初的杰出思想家顾炎武,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郎潜纪闻四笔》中记载他一个另类的读书方法。在乡间做教师工作时,他不是一个人读书,而是请4个声音洪亮的朋友来一起读。在每个人面前,都放置了经史书的注释本,顾炎武坐在中间。顾炎武让一个人先大声诵读,其余4个人静静地听。在读的过程中,如果某个人对所读的内容有疑义,就打断读书人,提出自己的疑义,于是,大家就开始讨论这个问题,再接着往下读。读着读着,又有人对其中的内容提出疑义了,就再停下来讨论……这样一篇篇地读下来。一个人读20页,就另换一个人读,周而复始,一天能温习100页书。《十三经》读完了以后,接着又读“三史”“南史”“北史”等书,5个人收获都非常大。顾炎武的这种读书法有三个好处:一是把“看书”变为“听书”,印象更加直观。二是变一人读为多人共读,活跃了读书的气氛。三是一边读一边提出问题、讨论问题,集多人观点于同一问题上,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更有利于理清思路、得出正确的结论。

感谢您阅读书法大家顾炎武的书法,我是教育宝专业的书法学习顾问王敏,从事教育培训行业以来,发现用户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希望通过我的专业可以帮您制定出合适的学习方案。

教育宝书法频道为你提供287家机构5372条真实评价,在这里您可以了解及时、全面的课程信息及真实用户评价,各位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取适合的机构,选择书法并不是越贵越好,只有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在选课过程中如需帮助,您可以加我微信:18560125702,我将为您提供全面专业的选课帮助,让我们一起开始美好的学习之旅吧。返回教育宝头条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教育宝无关。教育宝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特此声明!

相关推荐

400-029-0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