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的考试中,很多人一看到逻辑题就开始犯难,光是要理解一大串文字之间的逻辑关系就很吃力。
它不是计算,不考你的知识点记忆力,而是考个人逻辑思维和文字理解能力,所以在复习一些书籍上的知识的时候,千万不要一直用固定的逻辑模式,要懂得挖掘自身的潜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要提高解题效率,就要理解逻辑考题的特点。
1、联考逻辑题特点逻辑在联考科目当中,有非常鲜明的特点。
首先,和
英语、数学等科目相比,逻辑在平时较少复习,这个特点会对我们备考逻辑或考场上做逻辑产生一个比较大的影响。
第二个特点是逻辑科目历史上出现了一系列比较明显的变化。逻辑历史上经历了几个比较明显的发展阶段,大家在做真题的时候就可以了解这样一个过程。
后一个特点是逻辑内部有三个子科目,这三个小的子科目互相之间没有明显的关联,他的考察目的与我们的考察方式截然不同,所以对逻辑应该拆分成三个子科目去看待。
一个是计算题,套公式,根据已知条件来算出一个结果,它在术语上称为“形式逻辑”,是三个当中占分值大的一个考点,大概占到总分值的一半左右;
第二个是批判性思维,这部分没有公式可以依赖,强调的是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
第三个是综合推理,在逻辑学上称为分析推理,有点像日常生活接触的智力测验,会给定一个相对复杂的条件确定一个分布的结果。
2、如何把握好时间整个综合能力的考试时间是非常紧张的。
综合能力之所以把三个科目杂糅,同时又把题量设置得很大,其实暗含一种考察目标,看考生能否在时间条件不充裕的情况下,把优势发挥出来。
所以考生必须在考场中有非常强烈的时间观念,就像有些考生能力并不足以把所有的题都做对,但是却又有很强的判断力,能够保证大部分花费的时间都是有效的。
相反有些同学复习时间很长,水平也不错,如果考试时间延长一倍的话会得到一个很好的成绩,恰恰在三个小时里边他失去了判断力,没分清主次,每道题都想尝试去做,无形中时间也花了,题也没有做出来,心情还变得很差,所以逻辑能体现一种决策能力的科目。
所以据历年真题的特征为自己设置控点,什么样的题值得我们去做,什么样的题做了不会有收获。
形式逻辑的计算题,很难的那些,需要利用复杂的公式去做计算的。这部分理论知识是因人而异的,没有基础和积淀,就不要再去做了,这样时间就省下来了。
批判性思维中存在这样的题,觉得它的条件非常庞大,用我们的术语讲,有时候配对的题目达到了五配五以上,这样的题如果不去做,时间自然就省下来了。
这部分题目实际上考察的就是阅读能力和归纳的能力,一旦读起来都认识,但做完要耗很多时间。
所以阅读的时候要形成一个因果关系在脑子里。能否把一个长题干读懂,过不该做的题,剩下时间能否更快一点就取决于这部分批判性思维。
在训练的时候要强制自己拿到一道批判性思维题只读一遍,读完以便以后把一个常题干压缩为因为什么,所以什么,这样一个短的关系,接下来做题的时候拿一张纸盖住,全凭记忆去做,这样强制做一段时间以后,阅读和归纳能力就会有一个明显的提升,就在这部分题目上形成了比别人明显的速度的优势。
逻辑的速度由两部分决定,一部分是绕过不该做的题,另一部分是批判性思维只读一遍,这需要一段时间去训练。
3、题目读不懂如何解决不同于数学、英语,由于我们不具备逻辑的基本知识结构,所以在考场上我们不能根据这些题目有效的特征去了解其背后考察的知识点。
如果想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而不是纯经验去应对考试的话,我想提醒大家:
应该具备一个基本的认识能力,就是每一类题特征是什么,这些特征有些藏在题干里面,有些标记在问句里面,有些要综合在一起看。
比如形式逻辑的关键词:“所有”,“有些”等,再结合问句的不同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快速判断这个题目的考点在哪,考点如果能准确地确认的话,无效的信息自然就过滤掉了。
但是批判性思维,就我们刚刚说的第二大类(速度慢的那一类),在考场上确实会受到无效信息的干扰,要捕捉到有效的信息,关键还是要提升归纳能力。
由于这部分题目考点就
设计在这里,所以这部分题目没有特别短平快的方法让你一眼就在四五行文字中抓住骨干的信息。
如果能建立一个分类,带有系统性的观念,来把历史上真题的特征记忆清楚,这样三十道题就不是孤立或者混乱的,每部分在一个树状的结构里都会有一个归属,这种清晰地系统性对我们学习逻辑有非常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