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
考研人数每年都在飙升,考研或许已经不是升学、深入研究的方法渠道,似乎成了大学生的单一选择,也成了大学生毕业前的标配,成了互相攀比的一种,不仅比谁考谁不考,还要比谁成绩高,谁上的学校好。考研这座独木桥上人满为患,而A区的考研人数更是不断上涨。
A区大都是教育强省,教育资源丰富,“985工程”、“211工程”学校也多集中在A区,同样,正是因为各方面优秀,竞相考取A区名校的学生很多,竞争很激烈,而B区相对来说教育稍弱,竞争小,分数线也会比A区低2-8分。很多人上研究生就是为了有更好的发展,希望提前在学校内就享受周边的资源,分数不够就再复习一年,一定要上A区的学校。今天我们来看一看调剂到B区的同学过的怎么样,看看你适合二战还是调剂。
一个同学本科在运城学院,学校属于二本末尾的那种,学的是数学专业,在大三也开始准备考研,在复习了一年后分数比A区分数线低3分,她想过二战,但是二战的不确定因素更多,没人能预料一年后的考研形势,谁知道能不能比今年强,自己也需要用一年的时间和精力打这个赌,心态肯定会受影响,压力也很大,于是在权衡利弊后她选择了调剂,调到了西族大学。经常在朋友圈分享她的生活,她在实习之后决定回到家乡当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奉献于教育事业。
另一个同学本科在河南理工大学,学校属于一本,学的公共管理专业。她考研考了两次了,现在准备三战。她一、次考研,选择了一所A区专业好名声大的学校,但是实力差点,没过国家线,她决定二战,二战换了学校,换了专业,专业课本虽然差不多,但是终归不一样,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复习,第二年她又落榜了,不过过了国家线,男朋友劝她调剂到B区,但是她觉得自己本科学校就很不错,研究生怎么能去B区呢,坚决不服从调剂,决定再考一年,现在找了一份清闲的工作,边工作边考研,但是工作之余的时间怎么会有专注考研的时间更充足,精力怎么会比专心考研的时候更旺盛。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清楚自己该不该调剂了,如果你符合以下三点,可以选择再战。
一、 下了必胜的决心
在面对自己初次考研失败的时候,没有过多的挫败感,坚定地选择二战,或者自己本来就想的是一、次先试试水,已经做好了二战的准备。
二、 心态稳定
再战一年不会对自己的心态产生影响,心理压力不大,发挥稳定的人可以选择再复习一年。
三、 知己知彼,了解自己的实力,了解院校的考试内容和方向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了解敌人的是送死,不了解自己的是盲目。首先对自己的实力了解,知道自己认真复习后能达到怎样的水平,是否可以超过心仪院校的分数线,其次是了解院校的要求,公共课分数有没有特别的高要求,专业课考的方向和方式是怎样的,是否与自己的答题习惯相符。
调剂与否可以按自己的喜好来,毕竟有人就喜欢A区,有人愿意适应B区,但是还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权衡利弊,毕竟一年一次的考研不是闹着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