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数学基础差的考生来说,数学总是让人头痛,因为数学的基础性非常强,前期基础不牢,后期的追进会更加的吃力。备考初期,如何对数学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知?
1.市面或网上的
考研数学复习资料很多:考纲、各类文章、真题、各阶段的模拟题,那么考研数学复习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基本依据是考纲和历年真题。考试大纲是命题依据,大家可以通过考纲获得考研的基本也是权威的信息,如考试范围和考试要求。而历年真题在所有试题中含金量高,可以通过对真题的分析获得多方面的信息,如试题难度,核心考点等。
2.能否简单概括考研数学的要求?
我们依据什么来回答这个问题呢?我认为是对考纲和真题的分析。从考纲看,考研数学对考生有掌握程度的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从考研真题看,考研数学的要求如果用三个关键字概括,即:“基础”、“方法”和“熟练”。
3.“基础”、“方法”和“熟练”具体指什么?
大家可任选一道考研真题,该题可能有一定难度和综合性,但其分解之后的考点都在考纲规定的考点范围内,说明考研数学重基础,就算是16年的考研真题,细细分析,考点依然不超纲。
那么打牢基础是否能轻松应对考试呢?不够,还需要在此基础上总结方法。比如中值定理相关的证明题是令不少考生头痛的一类题。考生把基础内容(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费马引理、罗尔定理、拉格朗日定理、柯西定理)掌握好后(定理内容能完整表述,定理本身会证),直接做真题,很可能没什么思路,不知道朝哪个方向想。这个可以参考清明节期间张宇老师的关于中值定理这块专门做的直播课。
知识从理解到应用有一个过程:理解了不代表会用,应用还有个方向问题——在哪方面应用呢?这时真题的价值就显现出来了:真题是很好的素材,通过对历年真题的分析总结,可以对真题的具体应用有直观认识,对真题的命题思路有全面认识。换句话说,通过对真题“归纳题型,总结方法”可以让大家知道哪道题目往哪个方向想。
以中值定理相关的证明这类题型为例,如果总结到位了,就能达到如下效果:拿到一道此类型的题目,一般可以从条件出发进行思考,看要证的式子是含一个中值还是两个。若是一个,再看含不含导数,若含导数,优先考虑罗尔定理,否则考虑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主要是两个定理——介值定理和零点存在定理);若待证的式子含两个中值,则考虑拉格朗日定理和柯西定理。方法都是通过基础阶段的复习加做题总结出来的,这个考虑问题的角度方法需要自己去琢磨,看和听远远达不到做和思考带来的效果。
4.后面的时间如何安排,如何规划?
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考研复习周期为近一年的时间——从3月到12月,可以划分为“考研四季”:考研之春(3-6月),考研之夏(7-8月),考研之秋(9-10月)和考研之冬(11-12月)。前三季对应考研数学的三个要求——“基础”、“方法”和“熟练”,第四季的任务是模拟演练,查漏补缺。
每位同学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自己的复习计划。
5.“基础”、“方法”我相对完整地过了一遍,那接下来怎么达到“熟练”呢?
大家可能对考研没有透彻的理解,但一定对高考有较全面的把握。而考研数学和高考数学有不少相似之处,那么大家如何达到高考数学的“熟练”的要求呢?多做题是有效的途径。做什么题?真题和模拟题。优先选真题,市面上有十几年的真题解析,网上也有一些资料。此外,假设某同学是考数学三,那么不光做数三的历年真题,数一数二,只要在数三的考试范围内的真题,也要做。后,想要达到“熟练”。
PS:数学一、二、三前面好多章的知识点是重合的!
6.刚做了两套测试卷,感觉不理想,“基础”、“方法”我好像都没掌握好,受打击呀。
测试成绩不理想,感觉受打击也是人之常情。但更积极的态度是将其看成完善、提升的机会。暴露出问题不可怕,甚至是必要的。我们还有相对充足的时间,完全可以有大幅度的提升。发现了现象,很多同学做题的时候不愿意暴露问题,这个就是很大的问题,做题总是边做边看答案,有一点思路,但是思路不全,就去看答案,看完答案以后是感觉神清气爽,就会让自己产生这个知识点的题目我已经掌握了的错觉。
这种情况也不在少数。复习阶段就是要发现了自己基础是否做牢,方法是否掌握。数学是很“诚实”的学科,有的文科自己没有什么思路,还可以写点自己的认识,但数学没有思路,真的写不出什么来。所以从头做起,扎扎实实是必不可少的。
7.我基础还可以,下个阶段有没有详细些的建议?只一个“熟练”就够了?
对于基础不错,有志于考高分的考生,下个阶段的复习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适当拓展难度,提升熟练度,提升准确度。
要想在考场上游刃有余,只做与真题难度相当的题目是不够的。适当做点难度超过真题的模拟题,可以使考生再面对真题时感觉“简单”。这个张宇老师的劝退8套,4套就比较合适了,这个是后期11月份的事情了,后期再说。
8.有时复习状态不好,有什么好的建议?
经验性的文章网上有很多,大家花点时间浏览下即可,不可沉迷其中,方法越多,越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9.复习全书要不要过一遍呢?很纠结。
有不少质量不错的数学资料,考生不知如何取舍。我的看法是这样:可以按照权威性给资料排个序,以高数资料为例:《同济六版教材》《复习全书》各类模拟卷。这样可以按照资料的权威性来选择复习资料,过完教材过复习全书。
书不在多,而在精。真正的高手未必用了很多资料,但很可能是把权威性的资料用得很精。比如教材,包含了考纲要求的基础知识,来龙去脉写得很详细,而且一些方法也蕴含在题目中,但需要挖掘整理。所以能把教材用精了的考生水平一定不低。再比如,《复习全书》/《18讲》等经过了时间检验,质量不错。
怎么用精?过一遍肯定不行,得过两、三遍。另外,题目好自己动手做,而不是仅仅看。
10.我是工作之后再回来考研的,前面没有系统地复习,现在做题很吃力,要不要从基础的开始看呢?
建议打牢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11.碰到一道题,想了十多分钟想不出来,怎么办?
不能一概而论,要视题和自己两方面的情况而定。
从题的角度,可以看题的难度和重要程度。如果题目本身确实比较难,而自己目前基础较薄弱,可以先放一放,等后面功底深厚了,再来个“回马枪”;如果题目本身属于核心考点,那确实应该多花一些时间,两个、三个十分钟也值得。
从自身的情况看,可以看基础和时间。如果自己基础较薄弱,那挑战难题就不大明智;如果时间充裕,多思考下难题倒是无妨,但如果时间紧,而还有比较基础的考点没搞定,那还是把难题放一放好。
以上两点适用于大家备考,也适用于考场答题。考场上碰到一时想不出来的题目是正常的,建议先放一放,把能搞定的题目做完,再回过头来琢磨这道题。这样做的好处是:万一这道题做不出来,因为已经搞定大部分基础题,所以仍能得到一个可接受的分数;做出来,当然是锦上添花了。另外,搞定大部分基础题后,考生心理会“有底”,而在放松的状态下是有利于做出较难的题目的。
有的同学做不出某道题,不愿意往下走,做下面的题会不舒服。我想提醒这类同学:我们毕竟是在考试,而不是做学问。考试的目的是在限定的时间内发挥出佳水平,取得尽可能高的分数。考试是务实的,而做学问则带有理想色彩。
12.我是“二战”考生,老是心里没底怎么办?
为什么会心里没底?是担心遗漏考点,还是担心会的题做错,还是怕搞不定新题?还是
如果担心遗漏考点,那么梳理体系是个不错的方法。找若干张空白的纸,可以按照章节,可以按照模块,系统梳理该部分的知识点、方法和题型。一趟梳理过后,自己心里会“有底”一些:考试要求有哪些,自己掌握了哪些,哪些掌握得不牢固。
如果担心会的题做错,那得分析做错的原因。一般来说可以通过多练来解决。也不排除是心理作用。总之要自信些,毕竟也是经历过考研的。
13.经常看着会,但一动手就会发现问题:要么是哪卡住了,要么是做得慢。什么原因,怎么解决?
这是大家普遍性的问题。看着会说明大家对基本考点、基本方法有一定认识;但一动手就发现问题多多,说明要么大家理解不到位(考试要求考生对考点理解到一定深度);做得慢,说明不熟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