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理构造上看,能够“打开”的只有咽部。喉部的四块软骨难以向四周扩展,唯独甲状软骨可以下移。这就造成了好多歌者的错误,他们使劲地向下拉喉结,以为这样一来,喉咙就打开了。
岂不知首先是反倒使喉咙缩小,其次是环状软骨和气管受到挤压,气息便产生了堵塞感,再次是这种状态不利于发高音。因此,“打”开也可以理解为“松”开,松则通。
如何寻找“打开”的感觉?
经验认为:用容易体会的“笑”或“哭”的感觉歌唱,就能“打开”喉咙。
“哭”的时候,声音会变厚、变宽。实际上就是软腭上提,咽腔 “打开,喉结相对原位下移。(笑肌上提)声音达到了“松”、“通”。一些通俗歌手善长用哭腔演唱。这种痛苦唱法,其效果也是会“打开”喉咙。
“笑”着唱,“打开”喉咙的程度同“哭”着唱一样。笑肌抬起来了,整个歌唱处于兴奋状态,充分发挥了喉咙、气息和共鸣三者的协调统一作用。民族歌曲演唱方法,常强调“微笑”着唱。一是有利于“吐字归音”,二是有利于声音色彩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