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
声乐练习的换声点?不少人都觉得可能没有这个东西。可能一些人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解决了,或者从一开始就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就有不少人错误的定位了自己的声部。我注意到有不少的学生,定言自己是某某声部。不少老师也觉得也应该是如此,从而耽误了学生的发展。其实大部分都是因为教导方法的错误,以及忽视了换声区的解决造成的。
关于换声,很多专家教授们说法不一、教授方法不一,但我认为只是从不同的侧面分析着同一个问题:如何使声音从中低声区自然地过渡到高声区而没有痕迹。关于换声区有些教授主张训练中尝试告诉学生有之,过渡时做到心中有准备;有些则主张不告诉学生,怕心理上有负担。我个人主张分析给学生听,因为我认为从中低声区过渡到高声区,从歌唱生理学上分析不可能没有任何变化,所谓的统一,是歌唱者通过调整声带紧张度和声音的共鸣比例等手段来进行了“掩盖”,使听者从听觉上觉得声音的过渡平滑,而觉察不出声音过渡中“坎儿”的存在。
意大利
声乐吉诺·贝基曾经说了三点:良好的气息支持;完美的打开喉咙;充分的面罩共鸣。而且,这三者要密切配合,互相依存,成为缺一不可的统一体。对于不会换声的人来说,上面所说的问题一直是歌唱的瓶颈。每到换声点的关键时刻,他们不得不仰起头来“扯着脖子”唱。其实正如大家所料,这样收效甚微,照样破音。
换声是由声带松紧失控所致。要使声音统一起来。换声点的瞬间没有及时把“共鸣量”调节好,立即就会出现一种虚弱撕裂或是脱节中断的声音。这就是常说的换声痕迹的完全消除。
唱歌时的换声点在哪里?如何换声?
1、气息支持的问题。
即用腹式呼吸。贝基还很强调呼吸的弹性,做一些快速音阶练习,并多次让学员做“快吸(惊讶式呼吸)—保持—慢呼”,呼气腹部一定要有动作。呼吸是歌唱的基础和原动力。练气息要自己注意这样三点:吸的要深,吸气动作要夸张,要大;呼吸的弹性,就是不能僵;吸气一定要快,快吸慢呼。
2、打开喉咙的问题。
打开喉咙的方法很多,打哈欠是一种简便而收获快的好方法,轻轻地张开嘴,用鼻与口同时快速地吸一口气贮存到腹部,想像自己鼻子在酸涨,然后向我们平时困了像打哈欠一样,把气吐出来。经过多次练习,将体会到吸气喉咙打开,喉头也下放到较低点,打哈欠时体会这种感受。这个练习有声、无声均可。
3、面罩共鸣问题。
呼吸是基础,打开喉咙是保障,面罩共鸣简直就是美声唱法的灵魂。如果没有前面的基础与保障,单独强调面罩共鸣,那发出的声音往往是挤和卡,音量小,声音也薄,这时的喉咙很容易上提。同样,如果只强调气息与喉咙状态,忽视甚至避而不谈面罩共鸣,声音出来“假大空”,咬字含混不清,缺乏光泽。这样没有生命力的声音同样是令人不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