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震启,中国著名
书法家、诗人,被誉为中国当代书法界的领军人物。
从给别人写对联走上书法之路 ?
1952 年,吴震启出生于河北隆化一个农民家庭。家里 8 个孩子,因为人多,吃饭都是问题,每年分的粮食只能吃半年,另外半年只能借粮。上学也很困难,爸爸对他说:" 你将来考不考大学我不管,我也供不起你,你上完小学就行了,我供你上学不能白供,没有别的希望,你能给我写对联和打算盘就行。" 从小就喜欢看别人写字的吴震启对写对联上心了。
上学后吴震启开始学习临摹,写到十几岁,就能给家里的父老乡亲们写对联了,给别人写对联,人家就给做一顿好吃的,那会儿没有肉,但是能吃上一顿饱饭、喝一碗小米粥,觉得会写对联、字写好了,可有好处了。后来为了积累素材,吴震启过年时挨家挨户看别人家的对联,看到好的就抄下来,再后来不满足于抄了,自己就编两句,诗词书法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吴震启关于文学的启蒙来源于祖母,他三岁的时候被祖母收养,祖母是当地唯一念过私塾小学的人,经常叼着烟袋,晃着脑袋背 "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吴震启就随着她念,这也使得他后来非常喜欢看书。
等再大以后,给家里写信,给队里记工分,农村农活和工具非常难写,很多疑难杂字,像薅苗、打耙堰、搂草、打场、簸箕、滚子、扫帚、这些字不仅会认还得会写。吴震启从小接受这些教育是从生活最底层、最朴素的角度开始的。
16 岁参加工作之后,给单位写板报,需要用各种字体,风格得有变化,
美术字也写了很多。后来县里一开大会,就把他抽去,不是用毛笔写,就是用板刷刷,在墙上刷字的时候,周边的围观者很多,那时候被人说挺有才的,心里特别高兴。
慢慢的,县里成立了书法协会,由业余到半专业,再到专业,后来到了北京,走上了专业的道路。
已经创作上万首诗歌作品 至今仍笔耕不辍
吴震启的诗词创作,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他的诗词,始终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几十年来,他先后创作诗歌总量一万余首。1995 年,吴震启自诗自书《通心堂万米诗墨手卷》,以隶书收录自作诗歌一千六百余首,以行草书跋语,填补一项自诗自书万米巨卷世界空白,载入《大世界吉尼斯纪录大全》。截至今日,他仍然坚持在自己的微博上,每天发表一首自己的诗书原创,从 2009 年到现在一天都没有中断过。
其原创诗书作品上千件先后刊载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诗刊》《当代中国》《人民中国》等各报刊杂志。
多年来热衷于公益事业 常年义务教务分文不收
在诗书展开幕式上,中国文联原副主席夏潮这样评价吴震启:" 这是一个有信仰、有情怀的人,对国家人民和这块土地有着深深的热爱,40 年来,他用心、用功、用情来书写这个时代;这是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有格调的艺术家,吴震启的诗作中充满了对中国文化的热爱,用优秀的诗作来引领风尚,提升大众的审美,用诗和书法作品为国家的繁荣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
多年来,他坚持从事义务教育,在隆化工作期间,他担当起一个县的书法普及工作。他义务教学,分文不取。他的教学经验引起了书坛的关注,而其所撰《农村书法普及初探》等文,又为当时全国的书法普及和提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谈到这个事情,吴震启说:" 当时不仅一分钱不收,还要把自己的纸笔给他们,没有人逼着自己这么去做,我就喜欢这样去做,对于人才只要是好学的我都喜欢,都愿意帮他们。当年轻人不知道什么方向,不知道应当学什么的时候,你要给他指条明路,他走上这条路他越来越好,不等于做了一件善事么。"